松桃寨英滚龙文化艺术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艺十分精湛,滚舞招式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寨英滚龙艺术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堪称中国一绝。
在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寨英滚龙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亮相,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松桃寨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滚龙艺术的形成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酷爱龙,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华夏民族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而寨英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在明朝以前就形成了独特的龙文化,且源远流长。
自明朝以来,寨英人每年都要模拟龙,用竹篾编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的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到十五元宵。以此来庆贺新春,一则丰富春节生活,表达欢快之情;二则借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经了上百年漫长的历史后,寨英滚龙形成了独特风格。寨英滚龙全长36米,共分17节(又称洞),用34个体魄健壮的人轮番舞动,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500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绸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揉扭而成,固于龙架,蒙上特制的防火布料后加以描画。龙头龙身点上油捻,光彩照人,远远望去,婉如真龙。
寨英滚龙走出大山
改革开放以后,寨英滚龙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寨英滚龙又多次走出山门,参加省、市、县组织举办的各种大型庆典、节日灯会以及迎宾等活动表演,接待海内外观众10多万人次,其精湛的编扎技巧和表演技艺,令观赏者惊叹不已。1999年,贵州省文化下乡艺术团专门邀请寨英滚龙参与演出;2001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同年12月,贵州卫视《走遍公园省》栏目专题播出寨英滚龙;2002年,又分别被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贵州电视台《走遍贵州》栏目作为春节特别节目和旅游节目搬上荧屏;200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报道了寨英滚龙;2004年“五一”节期间,贵州卫视对寨英滚龙进行专题报道;2005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和贵州卫视对寨英古镇当年举办的“滚龙闹春”活动进行了报道;2006年,贵州卫视《多彩贵州》栏目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两度介绍了寨英滚龙。
寨英滚龙文化底韵深厚,编扎和表演技艺十分超群,展示出了中国滚龙的神姿,成为了中国民间滚龙的领头雁,2002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寨英滚龙艺术之乡”,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滚龙);2007年6月,寨英滚龙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民间艺人话滚龙
几百年丰厚的滚龙文化历史,造就了寨英滚龙文化生生不息,那更是一代又一代滚龙编扎艺人薪火相传的历史。如今的滚龙编扎艺人,有的已过花甲之年,有的已是古稀老人了,但他们对滚龙技艺挚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寨英古镇74岁的民间艺人梁寿权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50多年的光阴里,梁寿权用剪刀、虎钳、白纸等简单工具,延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据梁寿权老人说,打其记事时起,每到春节期间,当大人开始编扎滚龙的时候,他就跟着大人学编扎滚龙。再后来,便掌握了一些编扎的技艺,通过慢慢摸索,像编扎龙头这种最棘手的活也能做了,而且越做越好。在几十年的制龙生涯中,梁寿权亲手制作的龙已有近30条,除了古镇村寨舞龙的需要,其余销往松桃、秀山等地,且时常有人慕名上门订制。
如今,寨英滚龙的编扎在梁寿权、滕树安、谢兴德等老艺人的锐意创新、搏采众长之下,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子科技有机结合,改油捻为低电压照明,在龙身上安装彩灯,用小电动机作动力,确保龙嘴自动闭合、眼睑闪动,使其更具活力与灵性,形象更加逼真和神奇威武。他们编扎的滚龙气势雄浑,精湛绝伦,为寨英滚龙增添了几分神奇。
滚龙文化的传承
寨英古镇几百年的滚龙文化历史,如今成了寨英古镇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从2006年至今,为了繁荣寨英的滚龙文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当地党委、政府都会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艺术节,为周边数万观众献上一场盛大的滚龙文化大餐。
为了使滚龙文化得以传承,今天的寨英,村村寨寨都成立了滚龙协会,每当春节期间、重大节日或外出表演的时候,男女青壮年,人人都能舞龙,人人都能玩龙。
近些年来,为使滚龙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滚龙文化已经进入了当地中小学。比如寨英镇完小特别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进行现场滚龙编扎,并向学生传授编扎技艺,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寨英滚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同时,学校还结合乡村少年宫社团活动,专门开设了滚龙表演课外活动课,让学生在展现滚龙表演技艺同时,也能感受滚龙艺术的无穷魅力,使滚龙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