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迓驾镇青山村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通过建强队伍、用好载体、融合治理等工作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打造青山治理“新样板”。
建强队伍,优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一是整合力量,凝聚乡村治理合力。整合村“两委”干部队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信访矛盾处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业务学习,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专项业务知识。整合驻村工作队、党员先锋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制定每周活动主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二是明确职责,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制定《村级指挥部职责分工细则》《村干部分工备案制度》,明确工作职责,推行村干部包片包组管理制度,形成村干部联系自然寨的包片模式,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坚持村党支部引领,由各片区包片村干部抓工作落实,形成“小分工,大合作”的共建共治格局。同时,包片村干部熟悉掌握包片区域情况,实行急难事必联、纠纷事必联、红白事必联“三联”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制度,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建立工作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学习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工作的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按照包片区域,认真落实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会议制度作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用好载体,推进乡村治理改革创新。一是用好网络智慧云平台,推动数字化赋能。组建“村民微信群”,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决议公开,推进村级事务公开透明。积极推进智慧云眼探头安装,辖区内共安装天网视频2个,将“天网工程”和“平安小视频”整合接入综治中心视频监控平台,全覆盖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地质灾害、山塘水库等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二是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探索精细化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升改造,设立党员活动室、读书室、会议室、调解室等功能室,重新打造便民服务大厅,采取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方式,确保群众办理事务能够立办立结,破解村民办事多次跑、往返跑问题。严格实行《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人常在、门常开、事常办,着力提升便民服务质效。三是用好村综治中心,实现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综治中心实战功能及平台作用,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党建管理进网格、党的组织进网格、党员服务进网格,积极推广“网格+支部”“十户联防组+党员”模式。组建以支部书记为队长,联户长、网格员为成员的“乡村治理”队伍,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各项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构建“乡村治理”基层防线。
融合治理,助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一是自治为基,激活乡村治理“源动力”。发挥“支部发动、党员带动、党群联动”组织优势,建立“一约四会”自治体系,以及以人居环境“大比武”“美丽庭院”评选、节点打造与“门前三包”四项制度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整治体系,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积分制+”管理模式,制定《青山村“积分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二是法治为要,增添乡村治理“正能量”。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纵向联合镇司法所、村民委员会、法律顾问及时调整充实本村调解组织,采取“专职带兼职”“固定+随机”“互联网+调解”等工作模式,实现一般性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镇”。整合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深入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德治为重,树立乡村治理“新风尚”。依托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好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涵养“社会进步靠大家”的实干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评比活动,强化典型引领,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培育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