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冷水溪镇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保障乡村振兴,在固本强基、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坚持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全镇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2024年,各支部累计组织学习600余次。二是抓实队伍管理。严格落实副科级干部联村制度,持续开展村“两委”班子履职情况分析,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大比武”活动,狠抓驻村工作队管理,培优后备力量队伍,持续优化干部队伍建设。2024年,录用公务员1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名,动态储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4名,优化调整村(社区)干部1名。三是建强村级阵地。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原则,新建村级阵地1个,提级改造村级阵地2个。扎实开展村级阵地“亮颜提质行动”,对全镇17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施全方位“体检”,开出整改提升“良方”,规范村级阵地“4+2”挂牌,清理村级制度,目前17个村级阵地均已完成“4+2”挂牌、清理陈旧制度及不规范表述牌子160余块。
赋能产业发展,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一是探索“网红流量”解锁文旅融合。依托“天生兄妹”打造中国“音乐村”发展蓝图,以“美丽乡村宜居农房改造”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红星村的乡村旅游,积极发动群众以土地和房屋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与村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发展“乡愁民宿”项目。现已建成民宿30户,星空露营帐篷40个,配套建设“乡野餐馆”3家,省级一流直播间1座,特色产品专卖店1家,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在“天生兄妹”的歌声助推下,引发红星村返乡创业潮,40多名在外务工的游子回乡创业。二是盘活“闲置资源”拓宽增收渠道。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采取自主经营、入股分红、出租等方式,有序推进闲置资产的盘活。对集中清理出来可利用的资源资产,结合村(社区)实际条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头作用,交由集体经济实体自主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通过自主经营盘活集体资源资产3处、农业设施设备10个、农户闲置房屋、圈舍等8处,收益8万余元。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独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成立红色教育基地,充分挖掘教育基地经济效益,为各单位部门提供培训、讲解、餐饮服务,从而带动本地农户就业,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自教育基地成立运营以来,共接待各类活动50余场次,人数3000余人次,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同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积极动员引进吉光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建成5510㎡鲟鱼水产养殖基地,实现资产总值达1100万元,解决就近就业30人。
聚焦乡村治理,绘好乡村振兴“和美图”。一是“一网多能”强体系。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在全镇17个村落实“党建+网格”的基层治理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网格党小组为基础、网格员、联户长、党员干部为服务主体,根据所属网格对居民进行精准服务,实行“一网统筹、多元共治”,将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同部署、同安排,构建“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的服务格局,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目前,全镇共有 70个网格小组,480名网格员。二是移风易俗树新风。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切实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加大先进典型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常态化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通过“小公约”激发德治“大能量”。已开展移风易俗宣传500余次,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荣誉8人。三是党员先锋树模范。坚持将党员先锋队建设作为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重要内容,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让广大党员先锋队在支部的引领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镇共组建17支党员先锋队,公开亮明党员身份,强化示范带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管护等志愿服务活动,该镇各党支部党员帮助群众办实事800余件,营造“党员比先进、户户争先锋”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