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松桃政府网
微博、微信

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文艺创作丨采访大兴街道“兵支书”吴桥根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今年是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双拥优良传统,近期,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开展了“纪念延安双拥运动 80 周年”文艺创作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县各界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他们紧扣双拥主题,孜孜不倦、凝心创作,用对双拥事业的赤诚忠心和辛勤汗水共同凝结出丰硕的文化成果,本期推出作家吴胜之访大兴街道“兵支书”吴桥根所作文章,敬请赏读。

不忘家乡情 军色永不褪

访大兴街道“兵支书”

吴桥根


图片中间、靠左边那位正是主人公吴桥根

一说起他担任村支书的事儿,沉默片刻,又接着说:那是2016年冬天,我在外打工做建筑干得正起劲的时候,村里老支书龙清平已连续打我两次电话了,叫我必须回家一趟,说有当紧的事儿商量。那时候工地上人手少,工程正处在紧张的施工阶段,老支书多次催促仍没有动身。那天晚上,我从广东回到家里,老支书来到我家。正值冬天的时节,他身着一件半旧的棉袄,一脚跨进屋里,且上前握住我说,终于把你叫回来了。我们刚在火塘边坐下,他便拉开话题,一听话意,原来他叫我回寨接任他村支书的担子,我摆手连续说出几个不行。其理由:因为年轻了,一切都没有成熟,也不是那块料。其实,我心里还有我的盘算,在外地打工,每月拿到上万元的月薪,一年下来已有十多万元的收入,面对家里贫困的现实,仅靠担任村支书那点工资补贴,很难养活人的。一时我态度坚决,执意不肯接手。老支书的脸色发生变化,一时间腾地从木椅站起。他说我在外当兵见过世面,是最合适的人选。又说村的党员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你不干谁干,但我仍然没有松口。一时做不通我的工作,老支书心情不悦,便闷鼓闷鼓地走出大门,刚走出去几步,又转回过身扔下两句硬邦邦的话:你别忘了,你还是个退伍军人呐。吴桥根说到这里,他说老支书的话有重量。晚上,他睡在床上反复思考,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睡在床上的浮想联翩:过往的事儿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大脑里闪现,回想起那时家境穷,家里有七个姐妹,他是老四,全家九口人吃饭。由于田土到户耕种面积甚少,每个人口不足半亩的田土,全家仅靠他父亲的劳作,一年庄稼收获只够全家半年的吃粮,生活十分艰苦。那年,他从大兴中学毕业以后,家里没有能力供他继续读书了,当时家里还要供两个大姐在县城读书。他不得不回到家里跟随着父亲种起庄稼。刚满十八岁的那年,政府号召征兵了,为减轻家庭的生活压力,他给他父亲说,他要去当兵,要出去闯荡一下。父亲不吭声,坐在火塘边,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皆是默认。这年冬天,他光荣参军入伍了,最终实现了他从军当兵的梦想;回想起在云南楚雄当兵的那段日子,从当兵入伍那天起,就立志在部队要干出点名堂来,报答国家。入伍的第二年,他在施工一项国防电缆工程中火线入党,后来担任了连队的秘书,五年当兵淬炼,自己立了个三等功,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这一夜,他说他联想很多,特别是老支书对他说出的话直抵胸膛;又回想起在党旗下举手入党宣誓的庄严时刻。一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了,各种矛盾、问题、困难纠缠一起。围绕着要干不干支书的活儿,一时让他难于做主,也犹豫不决的,各种思想情绪正在激烈交锋。

他告诉我,翌日,他没有及时返回广州的建筑工地,早上便到银岩村五个自然村寨走一趟,好像对这里山水和一草一木重新认识。一路上,他望着这里熟悉的山野,眼帘浮现是当年放牛熟悉的山头,难以忘却是这里的山重山,山叠山,开门见山。还有漫山遍野长满的毛竹和板栗树。当他走在本寨的巷中,便见到七八幢破旧的木质楼房斜歪无人修缮,每家房门紧紧关闭着,大门上还挂上一把上锈斑的铁锁。有的屋架上挂满着红苕藤;有的走道上堆着杂乱的稻草;还有路面的坑坑洼洼,都布满了不大不小的泥水凼。走出山寨的遥望,大片田野的荒芜无人耕种,让人感受到一阵悲凉,因为他多年在沿海打工没有回寨,今天目睹田野衰败的场景,皆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让他看见繁荣与荒凉的落差,一时间叹息不止。

走到毛溪水库坝上,抬眼看见那片杂草丛生的茶园。后来才知晓原来这片茶园招商给一个外地茶商承包,由于经营不善,农户土地租赁费连年累计七八万元没有兑现,村里群众怨声载道的。老板跑了,村委又进行第二次招商,同样没有把银岩茶场经营起来,土地租赁费拖欠已变为常态。一到年边,那些领不到土地费的村民,就跑到村委会闹事,这是老支书最头痛的事儿。他走到茶园边默默伫立良久,心想着,若是真正接手担任村支书的这副担子,面对茶园的善后处理,自己也会感到力不从心。走进瓦窑坪和大桑坪的村寨中,看见寨子的空壳和冷清,男男女女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一些老人守家。有的外打工的部分村民已到城里买房居住。照这样发展下去,不过几年,整个自然村寨都会走向消失,祖先曾留下的寨名村名就会从地图上自然抹掉。他站在寨口沉思,怎么办呢?两眼望着远远近近的大山发愣,残酷的现实好像触动了灵魂,大山好像给他鼓起勇气和带来力量,蓦然,一股担当的责任油然而生,于是,他疾步向老支书家里奔去……

这天中午,全村的十八名党员在村委会履行选举程序, 选举结果,他全票当选,他被选为银岩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老支书手中接过担子。老支书把村支部的印章交给他的手中,在交接中,老支书语重心长地握住他的手说:你是我们银岩村新一代支部书记,我们看好你,银岩村的老百姓看好你,一定为家乡干出点成绩来。老支书的叮嘱和期待,村里十八名党员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目光代表着一种寄托和信任。他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感言。并在会上提出了银岩村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他说他上任烧的第一把火,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银岩村一二三组的自来水拉通。当时饮水的工程资金缺口大,他把在外打工的党员和退伍军人叫回,当天晚上召开全村的党员和退伍军人大会。在会上,他发动党员和退伍军人先带头捐款出资,指令发出,大家积极响应和拥护,有的当场慷慨拿出三五千元,少则四五百元不等。党员和退伍军人的率先带头,全村掀起筹款出资的热潮,两天时间筹资了八万多元。
工程分两处施工。一是先把坝子上游老水井的泉水,通过铺架水管引到一组,并在寨子中修起蓄水池;二是从学校那边那口大井提水。他说,工程所需的投资仅靠群众的筹资不够,自己又跑到县水务局要项目,上下跑动十余次。经过多次奔波,感动县水务局领导,同意将他们项目列入少数民族贫困村饮水工程立项。县水务局投资五十万元,一下解决了资金的瓶颈。经过半年日夜奋战,银岩村一二三组的自来水架通了,水管直接连通到一家一户,解决了银岩自然寨211户饮水的问题。通水那一天,村里举行隆重的通水仪式。
吴桥根支书说,在通水的仪式上,歌师编起苗歌给寨子姑娘们唱道:东边的太阳西边的云,泉水流进美丽的山村,歌唱党的政策好噢,要夸我们村支部的带头人……他说,这歌声把他唱得暖融融的。他上任干了第一件实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首先得到他们的拥护和认可,心里感到莫大的宽慰!
时间进入2017年冬,全国脱贫攻坚的战役打响了,这是一场硬仗。他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立了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部,他任副指挥长,按照上级精神,精准扶贫,通过摸底排查,银岩村有371户15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78人,对照收入标准,全村已经脱贫43户237人,还有15户39人未脱贫。所剩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了,但再难的骨头也要啃,如今脱贫攻坚并不是像过去扶贫的形式,扶贫干部在贫困户家里走走看看,或送去两袋大米、发放救济款慰问式的扶贫。现在的扶贫是动真格,贫困户要有真金白银进腰包。他又说,那时候他们的做法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首先提高党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认真学习党章和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支部的每一个党员在扶贫中既是战斗员,又是尖刀队。为使全村的贫困户尽早摆脱贫困,他们采取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子帮扶,定出脱贫收入指标,定出脱贫时间;三是为脱贫户寻找脱贫增收路子,这是一条最难办的事儿。他说在措施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两条腿走路,-是坚持组织劳务输出,二是抓招商发展产业落户,让那些出不了远门务工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有挣钱的机会。所以在脱贫攻坚中,他们招商引进了花垣种百合的老板,还引进重庆养蛋鸡老板,当年这两个项目在村里落户。一说到劳务输出,我感到疑惑,意思说现在出外打工不好找厂家了,因为沿海一带关停的工厂很多。他说:这个不必担心,中国这么大,到处都有发展机会,我们的劳务输出主要在广东、浙江,福建,事先与对方的厂家联系,然后抱团出山,相互帮衬。他说自己没上任村支书之前,曾经带着寨子的贫困户和退伍军人到福建帮老板砍山种树,一干就是两三年,一到冬季,又组织他们到洞庭湖砍芦苇。说着,他拿起一本红色的笔记本给我看,笔记本上给出大串的数据。
银岩村每年劳务输出415人,平均每人年收入3万元,一年全村劳务收入12500万元。去年银岩茶场(除草、剪枝、施肥、采茶、加工)劳务收入28万元。

陈贵明老板种植百合70亩,劳务收入13万元。

发展农业项目土地流转费7.3万元。

新一轮退耕还林1538亩,劳务收入76万元

贫困户低保共160人,月底收入7.1万元。

在脱贫攻坚时期,银岩村人均收入8500元。望着这真实记录的数据,我沉思片刻,目前出外打工,已经没有当年那样倾寨出动的热潮了,但仍是银岩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吴桥根支书说他就是一个长期在外的打工者,有一定的经验,他对劳务输出很有信心。他说银岩村哪家修起的砖房不是靠打工挣来的钱。摆起脱贫攻坚的话题,他告诉我,这场脱贫攻坚,打的是脱贫仗,同时给我们带来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交通条件、整治环境卫生的机会,借此机会,对照政策,凡符合危房改造修缮的困难户,他们立即申报,现场排查,政府立即拨出资金帮扶改造维修,两年间全村完成危房维修改造64户;在村寨交通道路改造期间,他说他亲自到第一线指挥。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从山顶上露头,他第一个来到工地,拿起铁铲干起活来,整天与群众一起扛水泥,拌水泥浆,硬化水泥路面。一天下来,全身都是泥浆。村寨修路的弯道取直,有时要占用一些农户田头地角,晚上登门提前给占用户做思想工作。一开口动员,大多数的群众明白修桥补路是大家受益的道理,并积极支持工作,不需要村里任何补偿。但也遇上个别思想难做的钉子户,面对钉子户怎么办?他说他就发动村里的党员轮流登门做工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多次耐心登门拜访,苦口婆心,皆是费尽心思,直到做通为止。至今全村、组与组之间都通了马路,户与户之间都铺上了水泥路,全村交通条件得到彻底的改善。银岩村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我认为:关键是村支书领导班子团结,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和贫困户群众拧成一股绳,相互帮衬,共同发展。他们有清醒的发展思路,特别是直面当前产品过剩的时代,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效益低下。而且农业的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有的发展产业,越陷越深,还欠银行的大笔债务。深刻的教训已告诫了我们。银岩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干出了成效,成绩显著。2019年,银岩村党支部被中共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他被中共铜仁市委授予:吴桥根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在继续交谈中,我们直奔主题说到双拥活动的话儿,本人从小对军人比较崇敬。那时候在小学校读五年级时,曾经读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战场上,我在防空洞遇见一位战士,吃了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往嘴里一勺雪收回来,笑一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也不是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因为年代久远了,大致只记住这段情节。当时读完很受感动,而且对军人非常崇敬。在孩童的时代,我记得那时候农村的双拥气氛相当浓厚,生产队规定,大年初一,每户社员要给本寨军属送一挑柴。每年我都积极参加挑柴给军属拜年的活动,这是对军人家属的尊重。我还记得本村的大兴街上,有一名叫何亨长的入伍战士,那年他在部队获得“五好战士”的荣誉称号。喜报传来,学校老师带着学生敲锣打鼓到那个战士家里祝贺,还燃放许多鞭炮……
一说起过去给军属挑柴拜年的故事,吴桥根支书更有情怀。他说:这几年他们早就这样干了。虽然我们已脱下军装了,但军色不能褪,也不能变。他说他担任村支书以来,每年八一建军节的到来之时,他都提前把本村在外打工的退伍军人叫回。在庆祝建军节的活动场上,全村22位退伍军人整整齐齐重新穿上绿色的军装先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向国旗敬礼。毕后,他特意把录制好的军号声放进收录机中,并在高音喇叭中进行播放。他说,当军号声哒哒哒地响起,也许是军人的本质,一听到吹响的冲锋号角,身上的热血马上沸腾起来,军人们拳头自然攥紧,眼睛目视远方,仿佛又回到军营,随时奔赴战场。退伍军人们说,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那时本村还有一名战士在部队服役,家里剩下父母亲二老和读中学的兄弟。他说,在建军节时,他又带着退伍军人对军属家进行慰问。帮助军属家里做些事。这年建军节,这家军属老人种的苞谷成熟了,他带着退伍军人们到地里帮打苞谷,一个小时就把地里十多挑苞谷收回来。战士的父母亲感动无比,在寨子逢人就说他的好话。
村里的青年,只要应征参军入伍,在临走的那一天,他把当兵的家属、亲朋好友,以及村支两委的领导班子,组织召开座谈会,举行欢送仪式。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军人,他得到退伍回村消息后,且派车到车站接人,做到有送有接,让当兵的军人感到温暖,已经形成村里良好的双拥风气。
有些年,借庆祝建军节便组织村民打篮球、跨栏跳高、动象棋、打三棋、唱苗歌等多种活动。这活动既丰富了本村的文化生活,又让退伍军人时刻保持本色,在新时代的征途中,激励他们争当时代的排头兵。

快晌午了,屋外面的阳光依然炽烈,屋里闷热,偶尔听见从山上的密林里传来阳雀的啼鸣声,他以一个村支书和蔼的姿态和面孔出现在我的面前,并热情地接纳我的采访。一个退伍军人,以建设美丽家园为己任,要干就要干出成绩来,这是他的誓言,也是他的军魂所在。当我准备合上采访本时,且问到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衔接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银岩村下一步又怎么干呢?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话题。却先起身叫我们先到银岩茶园看看。
我们驱车来到了银岩茶场,登上山头置身茶园中,远眺群山,彩云浮在山边,远近山色皆可观。至今茶园大变样了,四周茶园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茶树长势生机勃勃。一看茶蓬机采刚过,便见漏采的嫩芽零零星星在树蓬上吸收着阳光舒展着快乐。触景生情,这是十多年前,县茶办对银岩村的扶贫支持,支持种下的千亩茶园。种植品种叫龙井43,国家级的优良品种。吴桥根支书说,他上任后对茶场重新招商,已换主人了,至今是正大苗王茶的老板叶晓青接手。新的老板接手,及时恢复了茶场的生产秩序,同时帮助处理原来茶场遗留的问题。至今的乡村振兴,银岩村的重点就是产业振兴,要搞好营商环境,要大力发展银岩的生态茶叶。这番话仿佛就是他的答卷,他说明年准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他又扳起指头给我算账,自茶场恢复生产以来,每年支付本村的采茶费48万元,比去年增加20多万元。家门口有个产业,为巩固脱贫户创造了条件。他说他村里有个叫老银才的老党员,为了巩固他的脱贫成果,去年村支部安排他到茶场打工,帮助场里干除草打药施肥修剪等活路,半年结算,他拿到3万多元收入。钱拿到手后,一时间的兴奋就跑到我家说:你别要担心我,我有茶场给我做保证;还有一个叫吴贵忠的贫困户,他已经脱贫了,但不稳定,为巩固他的脱贫成果,今年我们安排去茶场修产业路,路程4公里,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把茶园产业路修通。工程结算时,他得到3.5万元的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吴桥根支书说,这是产业振兴的助推和发挥的作用。过去抓农业的招商引资,招引产业落村的思路是对的,因为前来落户扎寨的老板,他们的产业发展技术有保证,产品有自己稳固的市场,所以,产业的效益弄得上去。这条路子我们要继续干。
我们走在山头上,这片茶园经过两起两落的折腾,今天终于成功了。我对吴桥根支书说,这几百亩的茶园只要弄得好,每年有两百多万的劳务费,这些钱都是落在你们村里农民口袋中。管好这几百亩的茶园,巩固脱贫成果,带动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有希望。
我们从茶山回到村里,吴桥根支书又带着我们走进银岩自然村寨。走进寨子中间,至今的村寨通过脱贫攻坚的打扮,完全变了个模样。村寨巨变,这是村民在外打工挣得些钱,原来破旧的木质老房已经拆除,四周修起了两楼一顶的砖房,白墙黛瓦,道路两边都装上了太阳能的路灯,一座现代新农村的面貌展现眼前。沿着这条整洁干净的道路行步,我边走边打量边思考。寨中的岔路口多,转弯抹角的,多条的路径小道像一张蜘蛛网似的连通到每家的庭院。这条大道从寨中穿过,从另一个寨口延伸而出,一直延伸到那边的村落。寨子环境优美,有的农户庭院里还种有花草。我走进一家庭院,特意拧开挨墙边的自来水龙头,那水哗啦啦的流响。我捧起清凉的泉水尝着味道,吴桥根支书悄然来到旁边,山泉水好喝吗?他问道。
有点甜甜的,我说。
泉水的流响来之不易,其中包含着他和银岩村人民群众的辛勤汗水付出。他深有感触地说:因为我们这里太穷了,彻底改变银岩村的落后面貌,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夙愿。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是脱贫攻坚带来的机会。国家有扶持,让我们越干越有劲,才有今天银岩村大改变的样子。当然,这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
  一番由衷地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是退伍军人的忠诚。吴桥根的现象,让我们看见一个退伍军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在不同的岗位上仍默默奉献一切。为建设家乡且奋力拼搏,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的战斗,虽然没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但是,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战士,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太阳偏西了,在返回的路上,车子在蜿蜒的公路疾驰前行。从车窗凝望着西边的彩霞,霞光四射,我披着一身的霞光回到了桃城。

作者简介

吴胜之,男,苗族,松桃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松桃苗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开始连续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出版著有长篇小说《血色苗疆》、《大地回声》、散文集《在苗巫秘境中穿行》、《腊尔山台地》、《松桃嘉木》文学专著五部。

Copyright www.songtao.gov.cn

主办: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贵公网安备 52062802000102号   |  备案号:黔ICP备16003908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6280026  |  管理员邮箱:stzw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