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松桃记忆 ▢ 李仲
一日网上购物,一下看到了贵州松桃的珍珠花生,那些和这片美丽土地的记忆,瞬时又涌现在脑海。
1950年底,我的父亲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光荣入伍,几经培训调动来到了海军青岛基地新组建的扫雷艇部队。那时的海军舰艇还是木壳船,平时船体保养都要用桐油,父亲就在一条艇上兼任日常的桐油采购。开始父亲并不知道买什么样的桐油好,经过向老渔民虚心请教,才知道应该买贵州松桃的桐油。艇上官兵使用后反映,这新买的桐油干燥快、附着力强、耐酸耐碱、防腐防锈,大家都夸父亲有眼光。父亲和我说起这段往事,很是自豪,这也是父亲对松桃的最初印象。不久,父亲对松桃的又有了更深的印象,这来自于一位志愿军英雄,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龙世昌。父亲说,那时他还写过一篇决心书“学习龙世昌,早日上战场”,就登在大队的黑板报上。一位又一位像龙世昌一样的志愿军英雄,鼓舞着父亲和战友们开展了海上大练兵,争取扫雷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早日开赴朝鲜战场执行任务。
龙世昌(1928-1952)是苗族,1951年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到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当时龙世昌所在部队有一位苗族英雄刘兴文,龙世昌听说后,心里无比敬佩,便跑去找他。刘兴文送给龙世昌1支钢笔、1个笔记本,并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为苗族争光”的赠言。龙世昌暗下决心,要像刘兴文那样,苦练本领、杀敌立功。刘兴文牺牲后,他的精神更加激励着龙世昌奋勇向前,“为苗族争光”成为了英雄精神的传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龙世昌主动要求参加爆破组。他提出自己要炸3个碉堡,第1个是为祖国为毛主席争光,第2个是为朝鲜人民斗争,第3个是为苗族争光。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在身体多处受伤的情况下,采取投掷手榴弹等手段声东击西,炸毁多座敌人地堡。在摧毁最后一座地堡时,他将拉燃的爆破筒塞进敌人地堡机枪口,但刚一松手,敌人将爆破筒推了出来,他捡起冒烟的爆破筒又塞了进去,敌人又拼命地向外推,最后,他扑向地堡机枪口,用胸膛紧紧地抵住爆破筒顶端,双手牢牢握住爆破筒,“轰隆”一声巨响,地堡摧毁了,龙世昌也永远留在了上甘岭,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每次提及自己的军旅往事,父亲总会说起龙世昌,说到他对自己的影响。父亲还说,他曾去过松桃县,了解到松桃人民为了纪念龙世昌,将英雄出生地的乡、村和小学分别更名为世昌乡、世昌村、世昌小学,龙世昌的母亲在1953年被选为贵州省各族人民国庆观礼团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父亲的松桃记忆也深深影响了我,2021年我去贵州出差,曾顺路去了一趟松桃县。今天的松桃,早已不是父亲印象中的旧模样,松桃江蜿蜒串起的满目俊秀,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苗族文化也得到了大力发掘传承,中国绝技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成为了松桃闪亮的名片。我了解到,除了声名远扬的桐油,还有诸多农副产品和小吃也走出松桃,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喜爱,特别是米豆腐和珍珠花生真是让我大快朵颐。
我赶到松桃县城时,已是华灯初上,走入用英雄名字命名的世昌广场,远远望去,英雄手握爆破筒,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广场上,有许多居民在休闲漫步,一派祥和安宁。我把预先准备好的鲜花,敬献到英雄塑像前。一首《灯火里的中国》在耳畔响起: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仰望英雄的雕像,不禁思接千载潮起潮落,古老的松桃正焕发着青春的光芒,在逐梦的新时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永远不变的就是那红色的底色。
回忆温暖了心田,我想我应该买几袋这松桃的珍珠花生,为了红色的松桃,也为我逝去的父亲,更是为了我自己。